【哺乳】我的寶寶有黃疸現象,需要停止餵母乳嗎?
新生兒黃疸有很多可能性,許多新手父母,會因為寶寶出現黃疸症狀就暫停母乳! 到底母乳與黃疸的關係為何? 為什麼有人說母乳會造成嬰兒黃疸呢? 而我的寶寶有黃疸現象,需要停止餵母乳嗎? 遇到新生兒黃疸問題的爸媽們~本單元將幫助您認識黃疸與餵母乳之間的關聯,當面對新生兒黃疸時,能更瞭解陪伴孩子健康成大。
為什麼會造成嬰兒黃疸
新生兒黃疸十分常見 (50~60%),因為嬰兒的肝臟尚未發育成熟,無法有效處理體內的膽紅素,導致皮膚和眼白變黃的現象。
- 生理性黃疸: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,通常在出生後2-3天出現,約在1-2週內自然消退。這種黃疸無需特殊治療。早產兒及哺餵母乳會多持續數天。
- 母乳性黃疸:分為早發性及遲發性。一般而言,母乳性黃疸極少引起嚴重的病情,不需要因怕黃疸而停止哺餵母乳,(若黃疸持續不退,應與醫師討論)。
- 病理性黃疸:這種黃疸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,如母嬰血型不合、感染、肝臟或膽道的問題等,最常發生在 ABO 血型不合、Rh 血型不合、G-6-PD(即蠶豆症)、 阻塞性黃疸(如先天膽道閉鎖)等等,需要及時診斷和治療。
母乳性黃疸
餵母乳可能會與某些黃疸的發生有關。主要分為兩種情況:
- 早發型母乳黃疸:通常發生在新生兒出生後的第一週,主因為初乳所提供的熱量和水分不足,導致大小便排泄次數減少,使膽紅素在體內的囤積增加。這種黃疸通常可以通過增加母乳餵食的頻率和量來改善。
- 遲發型母乳黃疸:一般發生在出生後一週以上,有時可持續至2-3個月。原因尚不完全清楚,但可能與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關。這種情況下,母乳黃疸通常是無害的,且不需要停止母乳餵養,除非黃疸水平非常高。
我的寶寶有黃疸現象,需要停餵母乳嗎?
大多數情況下,黃疸並不需要停止母乳餵養(除非是半乳糖血症的寶寶)。母乳有助於增強嬰兒的免疫系統,並且餵母乳有利於促進膽紅素排出,幫助降低黃疸。
- 生理性黃疸:持續母乳餵養是安全的,且有助於膽紅素的排出。
- 母乳性黃疸:即便發生母乳性黃疸,除非黃疸數值非常高或持續過長,通常也不需要停止母乳餵養。若醫師認為有需要,可能會建議暫停母乳24-48小時,以觀察黃疸是否降低,之後再恢復母乳餵養。
- 病理性黃疸:如果診斷為病理性黃疸,醫師會根據病因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,這可能包括照光治療或其他醫療干預。
嬰兒黃疸該注意什麼?
- 觀察嬰兒狀態
- 如果嬰兒眼白變黃,皮膚黃至肚臍以下。
- 嬰兒出現嗜睡、食慾下降、活動力變差,小便次數減少(每日小便次數少於6-8次、尿液呈深褐色)、或大便顏色變白。
●辨識方法: 新生兒可使用嬰兒室提供之黃疸辨識卡輔助觀察,父母親也可以自己的手掌和寶寶的膚色相比。
- 保持餵養
如果診斷是生理性黃疸,不必過於擔心。如爲純母奶哺餵者,不建議給予葡萄糖水、開水,因為不但無法改善黃疸,反而會加重症狀。可增加餵奶次數每日約 8~12 次,乳汁有輕瀉的作用,喝母乳的寶寶會解出很多稀糊的糞便,膽紅素也會跟著糞便排出體外,但仍要每日留意黃疸的程度。
- 不須刻意地曬太陽
用處不大,反而不小心可能曬傷皮膚或眼睛, 或引起脫水休克。
- 避免自行用藥
未經醫師指示,不應自行給嬰兒服用任何藥物,尤其是對蠶豆症嬰兒,更需避免接觸樟腦丸、紫藥水等物質。
- 定期檢查
定期至兒童醫學門診進行檢查,尤其在發現嬰兒黃疸程度增加時,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意見。
仔細觀察寶寶的日常生活,從平時的活力與吸吮力、膚色、身體狀況、大便顏色等方面。當寶寶有體溫不穩定、活力及精神變差、大便呈灰白色、手掌背及腳掌背都發黃,或是無法判定的情況時,一定要請小兒科醫師檢查。